在美國農村裡的學習

上個月本專欄曾提出「上課不討論影響國家競爭力」,並談到美國從小學開始就大量運用師生間互動討論的教學方式,並進而影響了學生未來的溝通態度、技巧,以及決策風格。
此項觀察與感受,部分來自我四十幾年前到美國農村參訪的見聞。我的學校(尤其是伊利諾大學)為了讓外國學生認識「真正的美國生活」,常在假期中安排我們去各地美國家庭做客幾天。我年輕時積極而有活力,對這些參訪活動幾乎無役不與,報名參加過很多次。
其中一次是到伊利諾州的一個人口僅千餘人的農村Mazon。我們有兩天時間參觀村裡中學的上課,以了解一下他們上課和學習的情形。
中學規模很小,全校學生裡準備讀大學的只有一、兩位,其他人都希望畢業後早日成家,然後留在附近務農或到工廠上班。
我旁聽的課程中,有一堂是美國歷史,將近二十位學生選課,當天的主題是南北戰爭。我原本預期教師會像台灣中學的歷史老師一樣,來一場講課,但結果發現竟然九十分鐘下來,全都是師生之間,以及同學之間的互動討論。
教師一上課就從「南北戰爭的原因為何?」「戰爭的影響為何?」破題,然後大家就環繞著這些題目進行討論。過程中,教師輕鬆回應、簡單追問、要求澄清;同學間也是誰想發言就發言,互相補充、互相質疑,態度大方自然,頗有自信。
我對這主題沒有研究,不知他們討論內容的完整性與深度究竟如何,然而下課前教師似乎也沒有提出標準答案,主要工作只是隨時歸納整合一下學生的發言內容。
他們的課本很厚,事實資料的陳述相當豐富,但和我們的歷史課本不同的是:沒有分條列點告訴讀者「五大原因、六大結果」之類必須記憶的內容,似乎課本只是提供學生思考分析的素材而已。
許多學者常走訪世界知名學府,但我卻在美國農村裡看到了令我感受深刻的教學方式。它和大家熟知的台北美國學校等級完全不同,因此我相信,這種上課方式在美國應算普遍。
以開放心態聆聽、以理性態度表達、不斷嚐試獨立思辯,人民從小培養的這些能力與習慣,也是實施民主制度的基礎。
當年這些中學生,現在應已不記得「南北戰爭的前因後果」究竟是什麼,甚至在他們一生中,這題的答案也沒有什麼幫助。然而在校的這種學習過程,對他們的各種能力,卻產生了更多正面的作用。

本文于2013年刊載於《天下雜誌》

和創業主對談策略

2013830,我在政大EMBA校友會主辦的第一屆「創業主管理精修班」課堂上,和學員進行了一整天策略研討。
「策略」是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決策。策略不僅決定企業目前及未來的競爭定位與生存空間,也指導了企業內部資源的配置,以及各個功能部門(例如行銷、人資、研發等)的政策取向。在MBAEMBA的課程設計中,策略管理通常是最後一門必修課,也是綜合所有管理知識的結論性課程。
在一般學校中,策略管理的上課方式大部分以個案教學為主。因為唯有經由資料完整、議題複雜而產業多元的實際個案討論,大家才能體會策略在企業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與特殊性,以及策略決策所可能展現的創意與巧思。再者,策略管理的理論雖然豐富多元,但企業整體策略的診斷與制定,通常也無法(也不應該)用單一的理論觀點來思考分析。基於這些原因,使個案討論成為策略管理教學裡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這次「創業家班」只有六小時來討論策略的制定方法,若只用一個個案,一則擔心因為是第一次,學員未必知道要投入多少時間去深入分析複雜的個案資料;其次,若個案的產業背景與議題和學員所熟悉的相去太遠,未免讓大家感到實用性不足;再則是學員們在上課前也未必有足夠的觀念工具來分析個案。基於這些考量,我使用了一個與傳統很不一樣的方式,亦即在簡單介紹策略分析的架構與方法之後,現場就以學員本身企業的實例來進行分析,並在分析過程中,由於策略制定者(或當事人)就在現場,可以更有助大家體會策略的觀念、策略思維與制定的方法,以及各種策略理論在實務上的應用價值。
創業主們在更細緻的管理方法上(例如薪資制度、消費行為研究、資訊系統運用等),未必都能深入,但在「策略」的構思與執行上,通常都極有創意,而且在企業的策略定位上肯定十分獨特,才有創業成功的可能。因此我相信只要同學們的互信基礎夠,分享意願足,現場所提供的實例分析,必定精彩而深入。
上課時,我先簡單說明上課的方式,並請大家表達分享自家策略的意願。在40位學員中,有38位明確表示為了配合教學,願意無保留的與同學分享。
策略分析需要嚴謹而周延的分析架構,因此上課時先為大家介紹以「策略形態分析法」為基礎的「策略矩陣」和「產業矩陣」,並隨機抽選、邀請班上學員來和我對談。
第一位抽選到的是物流業。經由此一個案的分析,使大家了解,當本身規模不大,而同業為數眾多時,如何在地區及服務對象方面「聚焦」,以發揮本身獨特的優勢。
第二位抽選到的是從事農業產銷的企業,可討論的策略議題十分豐富,包括了如何在研發、生產、配銷上發揮規模經濟、如何運用策略聯盟與同業互通有無、如何利用共同的整合平台以爭取更有利的經營環境與條件。我們也談到兩岸農產品的局部開放,不僅帶來衝擊,也肯定帶來機會。若能動燭機先,針對未來環境變化,未雨綢繆,及早佈局,搶得策略先機,結合現有優勢,將來大有可為。
第三位是以台灣本土稀有材料來設計、製造的藝品工業。從材料取得、設計、自創品牌,以及自營銷售通路,這位女性企業家都做得十分成功。策略的議題是:下一步究竟應朝哪個方向去努力?她可以在台灣本地投入資源提升品牌形象、可以在百貨公司大量增加銷售點、可以到大陸去拓展事業版圖,及早建立品牌地位,也可以專注於研發設計,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平均單價。由於企業本身資源有限,因此如何找到策略上的關鍵重點,集中力量,建立長期的優勢,十分重要。在大家討論之後,也對其策略方向提出了頗有參考價值的建議。
第四位談的是醫美產業。從美甲、微整形、整形,一直到資本密集、技術密集的抗衰老,這位創業家的策略佈局十分完整。而不同的機構與品牌之間,如何創造綜效;在不同的院所之間,如何區隔市場;大陸的發展和台灣本地的事業之間如何創造規模經濟,這些都充滿了策略設計上的巧思。
第五位分享的是私人教育機構的經營。我們談到教學內容特色所創造的優勢,也談到未來發展應在原地擴充或是在地理涵蓋上走向更廣的市場。然而關鍵其實是「執照」問題。政府主管機關對執照開放程度的取向,是它成長成功的關鍵。時時關注這些關鍵趨勢,是主持人重要的策略工作。
最後,針對一位機械設備製造業合夥創辦人的提問,我為大家將「產業矩陣」進行詳細的說明介紹,希望大家因此能對產業分析,以及產業分析與策略決策之間的對應關係有所掌握。
也有學員提出,我們的分析似乎更著重於現狀描述,而與策略制定時「策劃未來」的關聯不大。我的解釋是「能詳細具體的描述現狀,才有可能具體的描述未來」,而「未來」的描述及構思,需要高度的創意以及種種環境前提及條件前提的發掘與驗證,而且「機密程度」更高,相對不容易在課堂中即時進行討論。
在六小時的分享與討論中,同學們在聆聽「案主」和我的對談時,同時也互相交流、提出質疑或建議,不僅因此對策略的制定過程及思維方式產生一定程度的認識,而且也經由互動,大幅深化同學間的了解以及對彼此的敬重。
這種上課方式,其實我多年以來已經在很多場合用過了,效果都很好。但在許多地方,班上未必全都是創業家,策略思考的深度與廣度,甚至對策略制定的興趣也不太一樣;在一些教學場合中,若是同一集團中的不同事業部,或彼此尚未建立高度互信的團體裡,有時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使交流分享的水準受到影響。而這次政大EMBA的創業主精修班運用這樣方式來上課,十分合適,而且僅有短短六小時,學習效果應該算是極佳的。
台灣天然資源不多,許多企業規模也趕不上世界水準。在這些限制條件下,企業的策略創意必須有過人之處才能生存發展,他們可能所欠缺的只是完整的架構,以及分析與整合的語言而已,只要補足這些,他們將來的經營肯定會如虎添翼。在這次「創業主管理精修班」的「隨機抽樣」的訪談中,更證明了這一件事。

●本文于2013年9月刊載於《EMBA雜誌